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课程辅导 > 罗宾斯

课程辅导:罗宾斯-01-管理者与管理

时间:2021-08-11 21:29:03  来源:原创  作者:王磊

 (说明:考生在阅读本网站提供的学习辅导时,必须事先准备原版教材,之后再结合本站所列内容进行理解及背诵,标为红色的文字需要重点背诵!)


第1章  管理者与管理

 
管理偏见:只有那些想成为管理者的人才需要学习管理学课程。
(注:罗宾斯版教材每章开始都有一个“管理偏见”,给出一个错误的观念并加以批判)
 
1.1 谁是管理者,他们在哪里工作(P4)

组织:将一些人系统地安排在一起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

所有组织都必备的三个共同特征:(1)有一个特定的目的,经常表现为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2)组织的目标只能靠人来完成(3)所有组织都需要构建一个考虑周全的系统化结构来规范和限制其成员的行为。
(P4 例:鲍勃伊戈尔是迪斯尼公司的总裁兼CEO,他指出:迪斯尼的目标是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创造性内容及体验)
 
管理者与非管理类员工的区别(P5):
非管理类员工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必负有责任去督导他人工作的那些员工。
管理者(Managers)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直接督导他人工作,使组织目标得以达成的那群人

 
 
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称谓(P5):
高层管理者(top managers)、中层管理者(middle managers)、基层管理者(first-line managers)、团队领导者(team leaders,可视为基层管理者的一种)
 
1.2 什么是管理(P6)

管理(Management)是指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的过程。
过程是指一系列正在进行中互相关联着的活动。
效率是指正确地完成一项任务(即正确的做事),用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用最小的投入获得一定的产出。
仅有效率还远远不够,管理者还要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做这些工作任务从而帮助组织达到既定目标。其实,效率一词关注的是做事的手段,而效果一词关注的是结果,也就是说要达成组织的目标。
 
1.3 管理者的工作

管理的4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P8)
亨利·法约尔提出,管理者要执行5项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POCCC:Planning、Organizing、Commanding、Co-coordinating、Controlling)
(注:法约尔最早提出了管理的5项职能,但发展至今,罗宾斯和大多数管理学家都认为管理包括4项职能,考核此知识点时如果没有提到法约尔,就需要按4项来回答)
 
管理者的角色(P9)
明茨伯格: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物、领导者、联络人
信息转换角色:信息搜集人、信息传达人、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P10)
罗伯特·卡茨
概念技能:是指分析和判断复杂形势的能力
人际关系技能:是指管理者与其他个体和群体良好合作的能力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所具备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或技术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政治技能:是指建立权力基础并建构合适的社会关系的能力
(注:其它各版本管理学中,管理者的技能都只有前三项,而罗宾斯版额外增加了第4项:政治技能)

在一个组织当中,管理者的层级越高,他们所做的计划工作就越多,而直接监督他人的工作就越少(P10)
小企业的管理者所担当的最重要角色是公司的发言人。(P12)
在大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面向内部,决定哪些业务单元获得哪些资源,多少资源,而企业家的角色则是最不重要的。

 
1.4 为什么要学管理学(P13)
首先,我们都想要改进周围组织的管理方式,通过学习管理学,就能意识到什么是低效管理,也会知道优秀管理者们应该做些什么。
其次,出于现实的考虑,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么管理他人,要么被人管理,对前者而言,对管理学的了解构成了其掌握管理技能的基础,对后者而言,也仍然要与管理者共事。

1.5 描述重新塑造和重新定义管理的要素(P15)
(注:本节主要说明客户、创新、社会化媒体、可持续性对管理者工作的重要性,其具体内容大致浏览即可)

附录1A  管理的历史溯源(P25)
(注:罗宾斯版管理学在此创新力度很大,将通常在其它管理学中需要长篇累牍介绍的管理学发展史压缩至不到6个页面,且仅以附录的形式存在)

早期的管理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他在书中指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是工作专业化)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古典学派(P26)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弗兰克·加尔布雷思、利莲·加尔布雷思:时间与动作研究的早期倡导者
亨利·甘特:开发的甘特图是当今项目管理的基础
 
1916~1947年
亨利·法约尔马克思·韦伯,将组织实践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者的工作和构建良好管理的因素上,这个学派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学派法约尔是第一个把管理分为5种职能的人,并进一步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注:具体的管理原则不要求背诵,但对红色的原则要求深入理解)
1、工作分工 2、授权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报酬 8、集权 9、等级链 10、秩序 11、平等 12、人员的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合作精神

韦伯广为人知的是其对官僚科层制的描述和分析,他认为这种科层制是组织结构理想的和合理的形式,特别是对大型组织来说
 
行为学派(P26)
该学派侧重于员工行为的研究。管理者如何通过激励和领导员工,取得高水平的绩效。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欧文、闵斯特伯格、福列特(女)
1924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霍桑研究梅奥
(注:霍桑研究是梅奥在霍桑工厂开展的研究,霍桑不是人名,下图分别为霍桑工厂、梅奥)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人际关系运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组织行为学
 
定量分析学派(P28)
20世纪40年代:定量分析学派是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对军事问题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求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戴明、杜兰
 
 
现代管理学派(P29)
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以协作系统的方式运作
 
20世纪60年代,权变学派(情境学派):由于组织、员工、所处的情境不同,组织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菲德勒是早期权变理论的研究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P30)
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影响着组织的管理方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